张茂云,张兴海,李姗姗,阚俊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通过习总书记倡导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入手,将中医经典理论课程《金匮要略》在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方面进行的探索予以总结,文章从“同向同行继承先圣之效验筑临证基石”“同向同行效法临证之举措重立德树人”“同向同行澄澈医者之本心视病患如亲”“同向同行详审前人之谬判夯我辈功底”四个方面将《金匮要略》课程内容学习与张仲景体现在原文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如何“同向同行”有机地融入中医院校本科生的学习实践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梳理与总结,以期为相关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经典;金匮要略;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院校的经典理论课,其临床价值毋庸置疑,但在教授学生医圣张仲景辨治疾病临证经验的同时,教师如何使学生深刻领悟张仲景成为医圣并非一朝一夕,其学医的背景及治病救人的初衷,其所治疾病与当今疾病之间的关系等等,直接决定了我们中医学子们如何正视及定位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对中医学行业的了解、对中医师行为(正规的、错位的或错误的)的认知、遵守医德以及正视医学伦理的必要性。这些看似浮越于课程教学之外的内容正是《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理论课时效性的重要保障,时刻遵循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同向同行”的原则,才能够有利于中医学生逐步明确其正确的职业定位及投身于中医药事业中所应履行的责任,有利于其在将来的行医生涯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及高尚的道德观念。
作为中医经典课程、中医理论基石的《金匮要略》课程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在实践操作中进行了积极摸索,总结了《金匮要略》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教学“同向同行”的诸般要素。
1 同向同行继承先圣之效验—筑临证基石
中医经典课程《金匮要略》中熠熠生辉、堪称祖国医学瑰宝的张仲景临床辨治经验实属本门课程中本科生学习的重点,并由于其年代久远不易很好理解及掌握,故教师在内容传授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进行本门课程思想政治要素的渗透及灌输是十分必要的,能够进一步拉近现代学生与将近两千年前医圣张仲景的心灵距离,能更贴切地感其所想,悟其所思,行其所示,更好、更准确地应用仲景的经典理论于临床实际,达到“育人”与“育心”的协同效应。
1.1课程思政寓于内容导读教师首先在本课程第一次课—绪论中给学生介绍,与学生共同讨论一千八百多年前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贡献:①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②205首经方;③对现代中医内科学的巨大贡献:对中风病的病机及分类至今为中医内科学所遵照、胸痹心痛病篇对胸部心痛的病因病机论述及治疗仍对现代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有巨大借鉴意义、文中对百合病、奔豚气病、脏躁、梅核气病的详述对现今情志类疾病的辨证治疗意义深远,以及其妇人三篇对后世中医妇科学开创性的贡献,以此引导学生对医圣张仲景及其杂病学著作《金匮要略》有一个整体且直观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一门必修课程、一堆深奥难懂的条文,是实实在在能够解除人类病痛、造福人民的实用科学,如此作为文辞深奥难懂的古文至少在第一次内容导读课上即卸下了学生们畏难学习的思想包袱,真正达到了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且巧妙结合的目的。
1.2课程思政达于学生心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回顾医古文课中学过的《伤寒杂病论》序,了解仲景《金匮要略》的创作背景,仲景对于当时只顾追逐荣华权势及功名利禄,而不重视医药、精心研究方术解救国君、父母及贫苦百姓病痛的读书人痛心疾首,通过回忆学生们会深刻领会张仲景学医的初衷是救黎民于病痛,而非追逐名利等身外之物,这样就将医圣的行医准则深深地铭刻于学生心中,接下来对仲景临床辨治经验的学习就显得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这也正是将课程思政融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2 同向同行效法临证之举措———重立德树人
2.1“医乃仁术”融入课程思政“医乃仁术”为张仲景重视“立德树人”方面最好的诠释,也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医圣的历史地位和导向作用。教师在践行仲景“立德树人”与课程内容学习“同向同行”方面采用的是启发引导式,如在讲到具体病证的辨治时通过原文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仲景为什么这样处方?为什么处方后肯花这么多时间叮嘱患者或医生一些服药后的注意事项?如在治疗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在用方“百合地黄汤”后特殊注明“大便当如漆(漆,黑色)”,避免患者服药后看到黑便误以为是便血而引起的恐慌,故提前告知,此为地黄汁之本色。患者服用防己黄芪汤“服后当如虫行皮中”的症状为药中病所,风湿之邪欲下行,治疗有效的指征,此症状仲景也会在方后明示。通过对仲景这样一些重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并予以明确提出等举措的学习,可使学生明白治病救人是我们作为医生的主要任务,但绝不仅限于此,于治病救人的过程中重视其服药后的反应(好的反应或副反应)并及时告知患者,是“医者仁心”的最基本体现,寓“课程思政”于课程教学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加坚定医学生不忘学医之初心。
2.2“仁心精术”汇于课程思政再如仲景所拟皂荚丸(咳嗽上气之痰浊壅盛证),己椒苈黄丸(痰饮病)、十枣汤治疗悬饮,学习这几个方证的同时提醒并引导学生思考,仲师是否一味追求解除患者病痛而以祛邪为要?细思以上三方,比如十枣汤治疗悬饮壅盛,其方中甘遂、大戟、芫花均为竣下逐水之重剂,利水的效果固然强,但同时伤正之弊端更甚,考虑至此而根据病情又不得不用此方,故仲景在方后洋洋洒洒书以临床使用十枣汤的注意事项:如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使用不同的剂量;首次处以小剂量,效果不显再逐渐加大剂量;服药后应喝米汤以固护胃气等等,让学生于治病之中体会医者不能仅是一个解除患者病痛的“匠”,而更应是有一颗“仁心”加之精进医术为一身的良医。
3 同向同行澄澈医者之本心———视病患如亲
3.1明确学医之志于课程思政在对待解除患者病痛方面,仲景急患者之所急,在其《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指出“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即其学医之根本目的在于救助广大黎民于病痛之中,无论其贫富贵贱。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索仲景学医之志,更加坚定并明确学生们学习中医学的初衷是为解除人民病痛,并在诊治过程中竭尽一己之力,视患如亲,真正将课程的学习融进思想的火花。3.2践行视患如亲于课程思政仲景学医初衷,视病患如亲践行于其医疗实践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警告医者尽量将病情控制在未发———治未病,即使发病了也尽量及早对其进行医治而不使其发展传变,“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②表里同病、新久同病时,尽量急患者之所急,先解除患者最痛苦的症状,“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痛疼者,急当救里,后身痛疼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③视病患如亲,能用简单的、对身体最少损害的治法绝不用复杂的、对身体有二次损伤的治法,如对于血痹病的轻症,仲景治以“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而不是直接用治疗重症血痹病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因为相较而言,汤剂比针刺更易损伤人体正气。仲景这种一切医疗举措皆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考量、斟酌,尽量减少损伤人体正气可能性的治疗思想在学生学习原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收、同化为自身对于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对于其今后的临证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后盾。
4 同向同行详审前人之谬判———夯我辈功底
除引导学生于张仲景医德、医技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学习外,在《金匮》条文中蕴含着很多仲景记述的关于医者容易误诊、误治的例子,鉴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前人的临床经验,尤其是误诊、误治这样失败的经验更加值得后学者重视,不仅可避免类似的错误,更能启发学生思考前任医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犯这样的错误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在临床上能不能犯、怎样避免,进一步夯实医学基本功,如仲景在论述百合病的临床辨证时除论述其正治法外,还详细论述了三种百合病误诊误治再行救治的情况,“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百合鸡子黄汤主之”,同学在体会原文本义外,教师着重提示其思考百合病为何被误治为汗法、下法、吐法而引起变证导致病情加重。
这样深入思考的结果为学生将来临床治疗此类病证避免类似情况发生,进一步夯实学生临床功底提供了进一步保障,即课程学习与课程思想政治引导同向同行。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指出,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中医院校本科教育之重要体现在其作为一门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合体的特殊属性方面[3],中医学既是一门要求医师具备精湛医技的生命自然科学,同时又要求医师同时具备高超的思辨能力,对患者人文、心理、社会因素综合考量以判断病情,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生本科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即让本科中医学生开始接受中医专业素养培养的同时,即接受中医药人文理念内容(课程思政内容)的洗礼,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张兴海.扭住立德树人核心目标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新长征,2017,24(5):44.
[3]殷樟凤,朱姬莹.课程思政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医生,2018,13(56):129.
转载于《时珍国医国药》2019 年第30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