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简介  重要文件  工作动态  课程建设  学习交流  理论研究  资料下载 
  工作动态
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长春中医药...
关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选...
关于转发《关于开展普通本科教...
长春中医药大学关于开展2022年...
长春中医药大学关于评选第二届...
长春中医药大学关于评选第二届...
长春中医药大学关于评选第二届...
我校确立36项课题为2022年校级...
  学习交流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年丨长春中医...
学校召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我校组织校级课程思政专项研究...
王金凤解读课程思政“113435”...
马克思主义学院付晓男从哲学视...
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永军作“课程...
门瑞雪教授做客“名师讲坛”谈...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中医药院校“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023-05-12 09:22  

黄海鹏门瑞雪

摘要:“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转型及青年社会化需求的必要选择。新教育形势下如何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全过程融入已成为高校探索立体化育人实践的关键命题。基于此,文章从中医药院校工作实际出发,围绕思维转变、体系建立、课程重构、实践反馈等方面提出策略性指导,构建大思政格局,正确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转变;实践策略;教学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当前宏观政策背景下,高等教育由单一化“思政课程”向系统化“课程思政”转型已成为高校教学建设的主要命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医药院校育人实践,探索“思维转变—体系建立—课程教授—实践反馈”立体化“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以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变”:思维转变

1.教育理念:教师主体应适应思政教育理念转换,将中医核心思想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首先,高校应建立“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协同促进机制。教师不仅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行为的示范者。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作为“课程思政”的引导主体,专业课教师应做到主动适应理念转变,打破课程的专业化限制,积极探索各门课程的隐性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的人文价值融入专业化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建立智育与德育同向提升思维。同时高校辅导员应协同专业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完成整体育人培养。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中医哲学思想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内核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耦合。以往教学实践证明,中医化的思政思维导入不仅有利于维持学科建设的整体性,而且消除了思政在中医专业课堂融入的突兀感。因此,中医药院校思政价值融入应更显其特色,在教育主体的理念转变过程中应将中医“大医精诚”“整体观”“和谐观”的传统价值精髓与现代思政教育相结合,发掘学科交叉点。其次,高校应建立“学生认同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协同转变机制。弱化传统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师“满堂灌”现象,提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话语权。对于教师来说,应重新规划思政课程时间,采取“4(师生互动):3(生生互动):2(教师归纳):1(课内总结)”的课程规划设置,建立思政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模式,形成“建立、理解、互动、内化”的良性机制。同时,在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创新教学形式,如“青年讲思政”“思政名师访谈”等,以面对面的交流,缩短课程思政的距离感。

2.学科建设:打破学科间思维独立定式,将思政育人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在学科定位层面,“课程思政”应打破其学科边缘性和独立性,回归固有实践性及科学指引作用,不仅要成为高校主流建设学科,更要达到和专业学科理论互融的建设目标。在学科内容层面,“课程思政”应在专业学科、公共学科、通识学科等学科中实现由理论体系向应用体系转化,建立“学科思政”的教育理念,在基础理论的渗透中,更应偏向现实应用的意识形态教化。首先,专业学科应增强专业学科的思政功能,做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回归思政教育的实践本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中医人文关怀理念。其次,公共学科应注重学科语言与思政语言的话语融入,厘清思政元素与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通过渐进式的思维导入,做到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再次,通识学科应增设中医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通过通识课程的渐进式导入,达到对专业知识的辅助补缺,建立文化自信。在学科基地层面,建设“实践、创新、立德”的一体化思政教育基地,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思政活动。

二、“建”:体系建立

1.教学内容:职业教育与中医特色人文教育的协调互嵌。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及自我属性,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设置应包括政治导向、主流价值观引导、职业素养与人格教育等方面。政治导向为“课程思政”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政策、国际化视野、时代使命等,偏重于宏观政治方向引导。政治引导要从学生关切的政治热点出发,提高政治事件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视角,以避免学生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主流价值观主要指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伦理价值等,偏重于理论渗透。职业素养与人格教育主要指专业课程中的职业自信培养、人文关怀注入等,偏重于实践层面。三方面内容通过显性与隐性的价值渗透,实现职业教育与中医特色人文教育的协调互嵌。

2.教学环节:新媒体时代下教学微平台的价值导入。高校在教学环节的选择上应结合时代特色与新媒体资源,做到课上与课下的有机结合。课上教学采用“大班授课、小班实践、案例导入、小组探究、师生反转”等形式,合理充实课堂有限时间,实现立体化课堂教学。同时引入“翻转课堂”“PBL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真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角色,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增强网络课程的体验性,引入“慕课”“微课”等网络课堂新资源,丰富生活化的“思政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可以设置“思政实验班”,实现以点带面的思政导入。同时建立“校校合作”,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课程思政”的课下教学应充分结合时代特点,建立以“互联网+”为主要模式的课下互动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第一课堂的延伸作用,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场地化限制。首先,高校应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库,以学生自选的方式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微媒体平台。

三、“教”:课程教授

1.基础模块: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重构中凸显中医特色。首先,高校显性课程应将思政课的核心价值引领功能放大,即思政课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构建的中心要旨。一是课程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撑基础,结合时代特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传统思政课具备时代感和政治性。二是实现思政课内部的横向贯通,其中“形势与政策”课应成为思政教育理论的实践导向。三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资源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哲学社会科学与思政教育存在同向性,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在社会功能上的价值延伸。中医药院校应结合本体哲学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哲学格局。除常规医学伦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的中医思想融入外,应增设专属社科类学科,促进课程思政体系的细化。

其次,高校隐性课程应做好思政教育的价值渗透,加强专业技能与思政价值的同向共促。一是综合素养课程建设要主抓通识课的“国家品牌+中医品牌”。通识课的“国家品牌”要根植中国特色和政治方向,而“中医品牌”要在历史观指引下主导建立职业自信。二是专业教育课程的价值思维建立,要体现人文关怀下的情感回归。中医药院校教师要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搭建职业价值的过渡平台,引导学生树立“大医精诚”正确职业观。如“中医基础理论”对古代医学家“辩证论治”的诊疗思路进行哲学解读,“推拿手法学”引入社会服务的职业价值定位,“解剖学”渗透生命意义的思考等。

2.示范课程:优质课程与医学实践模拟思维的以点带面。高校应结合整体育人特色,发掘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增强思政价值示范性和针对性。中医药院校可以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类别中建立优质课样板,增设医学哲学、中医教育等中医思政精品课程。同时根据中医学科特有的专业实践性发展医学实践模拟教育,通过虚拟现实案例导入,如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师需要模拟临床急症救治流程及人文关怀,建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职业素养。同时,中医药院校应结合育人实际,以系统性的特色工程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通过特色工程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培养青年思政榜样。

3.科研思维:以课题立项深化教学研三环节的协调创新。科研创新是高校“课程思政”实现长足发展的内在引擎,应依托学校学术氛围和制度支撑建立科研思维。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的思政教育资源,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程思政价值、社会性的实践思政导入等方面创新科研立项,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做到实践基础上的科研资源整合。同时高校应创设科研立体环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鼓励大学生用自己的独立思政视角参与学术,如“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SRT等,通过科研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最终建立“教学渗透—自主学习—科研创新”的思政思维模式。

四、“行”:实践反馈

1.课程实践:建立“账单式思政方案”,匹配学生个性化需求。课程思政不仅是高校的整体育人建设目标,而且要契合学生的思政需求,提升思政教育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吸引力。高校应综合思考院校育人实际及学生思政需求,结合学生兴趣特点、所学专业、思政需求为学生量身打造“账单式思政方案”。方案模块应包括理论学习、实践应用等方面,配合思政方案设立思政导师,由导师指导建立阶段式自我实施账单,并根据学生阶段发展实际由思政导师、辅导员、学生自身进行账单测评,根据账单预判制订下一步方案,以此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账单式教育并非硬性要求,而是以目标跟踪的方式匹配学生的个性化思政需求,从而逐步建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2.课程评估:细化角色定位,增强绩效考核与社会服务的测评属性。课程评估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整体评估与考核课程质量有利于推动课程质量的提升以及课程的内涵建设,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3]高校课程评估应以教师与学生为评价目标,建立第三方“教评分离”机制,组建课程评估团队。首先,教师层面的质量评估应打破只针对授课效果的局限,主要围绕教学过程的思政融入效果、教学环节设置、专业胜任力、科研思维等内容,以绩效考核、教师自评、学生互评、评估团队总评的方式进行综合考量,教师根据考评效果优化教学方案。其次,高校应将社会服务实践模块纳入学分测评体系,引导青年群体在社会参与中回归自我角色定位。社会服务实践内容包括临床实习、社会服务两部分,评估团队跟踪考核,检验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效果。

3.校园活动: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融入”,借助特色实现正能量的全程指引。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普遍存在吸引力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课程思政”的第二课堂引导,应从学生自我认知的内在逻辑动因出发,探索符合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提高学生融入度。在各级团委的统一带动下,高校应成立思政工作基地,着重在“互联网+”网络趋势下,建设线上与线下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实现正能量的全程引导。活动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特色教育,如借助“超级大讲堂”“青年团员进军营”等形式,开展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养、理想信念等内容的特色文化活动,邀请一线名师主讲、专业学生帮讲。行为体验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部计划、社区义诊等。朋辈引导,即通过榜样示范引导,做到以精英带动全体。线上引导,即高校应做到对各种网络媒体的资源整合及正向宣传,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微校刊、微直播、微访谈等微平台。

总而言之,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应把握思想政治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结合中医特色,立足教学逻辑结构,围绕教学理念、载体、环体三方面,创新实践育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指引下,注重青年价值回归和职业人格塑造,重构全领域化的立体思政新格局,传授有厚度的知识,融入有温度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N].人民日报,2016-05-19(2).

[3]林如鹏,颜海波,张宏,邵桂珍.构建五维课程评估体系实现课程与教学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转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31 期

关闭窗口